毛概

第一章

  1. 群众路线 是 根本工作路线 ;实事求是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独立自主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2. 毛的精髓是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灵魂的基本方面
  3. 实事求是是马的基本观点,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4. 十一六中全会 《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科学评价
  5. 毛泽东思想就是对的
  6. 三座大山:封建、帝国、官僚资本主义
  7. 七大确立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
  8. 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最基本的依据是:认清中国国情
  9. 我国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科学的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扫除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

  2.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领导权在谁手里用于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3.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其他两个的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其他俩个的依托

  4. 革命的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 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坚强后盾: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6. 统一战线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7. 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8. image-20240622140923839

  9. 民族资产阶级建国前两面性:革命&动摇 软弱&妥协

    建国后:剥削&接受工人阶级领导改造

  10. 三大优良作风。这个论述在现行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被进一步明确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11. image-20240622141902740

  12. 、城市小资产阶级不是剥削阶级,而是被剥削阶级。题干中的剥削阶级主要是指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3. 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半半决定 2、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不平衡

  14. 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1、各种复杂矛盾交织一起2、民族资产的两面性

  15. 革命首要问题:分清敌友;基本:农民;核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6.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决定了是资产阶级革命

第三章

  1. 建国实现对 官僚资本主义消灭、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2. 建国土地改革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的
  3. 改造期间,社会主义经济领导而不是主体,个体是主体
  4.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年底,标志着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消除
  5. 农业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第四章

  1.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的,不可能出现在毛泽东的论断中。

第五章

  1. 实事求是

    • 起源于 《反对本本主义》
    • 《矛盾论》《实践论》哲学概括、系统阐述
    • 延安整风全党共识
    • 十一3重新确立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毛 不发达 比较发达
    • 十一6首次提出
    • 十三大前夕把他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加以把握
    • 十三大首次对其理论做系统的整理
  3. 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改只能完善;体制可以根本变革

  4. 改革是直接动力;根本动力是2对基本矛盾

  5.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一国两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 世界核心问题:南北发展问题;宗旨:维护世界和平;纲领、根本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

  7.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 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 十三大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9.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和目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10.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消除两级分化是目标之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需求

  11. 发展是目的、硬道理;必要前提和最高利益是稳定;改革是动力、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王扰选项
    公有制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一般指集中程度较高的公有制经济,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具有公有制性质的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才具有公有制性质。

  13. 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生产关系的基础

  14. 与西方: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发展目的不同

  15. 外交的前提只有 一个中国

  16. 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市场 和 计划

  17. image-20240622220544282

  18. 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19. 新民主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是三次飞跃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历史根据;系统分析新时代标志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习特条件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 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21.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22.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制度结合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2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一,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5. 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6.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在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盘的提高,

  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8.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基本要求

  29. 依法治国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30. 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课题就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